新闻中心news
谁在批量制造谷爱凌?
谁在批量制造谷爱凌?震惊了美国人的虎妈「蔡美儿」,就是8岁时搬家到了湾区;我们熟知的「青蛙公主」谷爱凌,也是湾区成长出的青年才俊典型。
刚开没多久的学而思硅谷分校,这两年深受老美追捧的「俄罗斯式数学教育机构」,专做K12培训的洞察教育(Insight Education),教钢琴和古筝的艺术中心……
湾区许多培训学校的牌匾直接就写着中文,还在外面用中文写「今年又有xx个孩子,获得了数学竞赛的一等奖」,精准击中主流客户的心。
而在一位移民妈妈所晒出的养娃账单里,我们发现,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开销,都被拿来上课后辅导班了。
毕竟,就算在美国,孩子上补习班的目的,也基本都是为了能在比赛中拿奖,能在申请学校时拿出一份写满了荣耀的个人简历。
然而,当这些「亮瞎人眼」的学生简历,被送到名牌大学的招生处后,却并没有收获心动的offer。
比如,有华人家长说,朋友的女儿上的是私高,成绩特别拔尖,画技出类拔萃,在哈佛的物理实验室实过习,在欧洲游过学,还有很强力的推荐信……
作为私立的办学机构,美国的大学最看重的,是一个学生能给它们带来什么,是优秀的人脉资源?还是不可取代的经历?
比如有个叫里斯·贝克的女孩,来自美国堪萨斯州,原本是一名撑杆跳好手,却在2019年确诊霍奇金淋巴瘤。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上述的这些招生要求,不可避免地让升学沦为了一个「谁的人生故事好,谁就更有优势」的比赛,本质还是在否定亚裔群体的勤恳和努力。
这里面最离谱的,据说是家长在硅谷直接成立VC,投资自家孩子「创立」的公司,之后找专门的团队做包装,结合时下流行的WEB3和数字加密货币,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少年科创新锐,以此来敲开名校的大门。
当然,孩子能不能受得了先放一边,这种「鸡」法的花销实在过大,并不是所有旧金山中产家庭都能玩得转。
同样的成绩申哈佛大学,普通学生的录取率仅为16%,而体育生的录取率却能高达83%。并且大部分的体育生都有奖学金可拿,平均一年1.8万美金。
去年北京冬奥会后,当其他人都在感叹谷爱凌的人生履历时,湾区的家长则在琢磨:如何让我家孩子成为下一个谷爱凌?
于是,某机构去年在湾区开了专门针对孩子的滑雪培训班,1000美元一小时,刚推出就被家长们抢走了所有名额。
难怪有家长感叹,说在国内,父母见面之后聊的是「你家孩子背了多少单词,会背多少古诗」,而到了北美中欧体育kok登录入口,聊天则变成了「你家孩子学什么体育项目,在哪个场地」。
在暑假期间,很多印度裔家庭都会组织所谓的study date,几家凑在一起集中学习到深夜。
而当华人家长还在纠结自家孩子的英语词汇量有没有上3000,印度那边的小孩则在这些年间,狂拿了27个全美「拼字比赛」的冠军:
像「psammophile(在沙质土壤中茁壮成长的有机体)」这样的冷僻词汇,大部分老美这辈子都没听过,14岁的印度男孩却能在瞬间拼出,实在是卷得吓人。
而在刻板印象里从不在乎学业的非裔美国人群体,如今也开始「习惯于」因为成绩问题,而对自己的孩子发火。
于是乎,湾区的父母们意识到,纯粹在家长群里「抄作业」的鸡娃时代已经过去,要想「爬藤成功」,他们就必须要「完全地动员起来」,激发出自家孩子真正的特质。
如果孩子不上私校,转去公立,那么湾区的家长就会发现,即便到了美国,他们也绕不开学区房,绕不开这一笔巨大的开销。
当湾区的孩子们开始刷培训班,他们的家长便需要时刻陪同,有父母陪着孩子练小提琴,结果自己学通了乐理;还有的家长本身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在面对育娃时便能做到游刃有余。
微博博主@一杨ish 就曾发过一个湾区家长群的截图,在图片里,你能看到这些华人家长在互相庆贺,而庆贺的内容,则是他们早已在美国工作的儿女,今年谁又加薪了,谁又升职了。
前些日子网上也传出来一个瓜,说湾区有两个华人家庭,就因为争论「谁家的孩子进的大学好」,而从争吵升级成了斗殴,最后致使三人重伤。
曾经他们所听到的「欧美快乐教育」,只不过是一套被夸大的片面说词,唯有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才是升学这个游戏的真正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