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闽西日报

2024-07-24 09:13:3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闽西日报近日,读《见证古田会议》(古田会议纪念馆编,中史出版社,2017年4月)一书,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回忆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辗转赣南、闽西,并在闽西红土地战斗、生活的点滴,颇为感慨。特别是古田会议确定“思想建党、建军”的根本原则,对一支以旧军人和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实现脱胎换骨,成为在中国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并在实战中发展壮大的历程更加感奋。

  细细品味一篇篇回忆录中引用的一些俗语、联语、典故,以描画当年红四军的各种思想、行为状况以及后来的崭新面貌,生动有趣,印象深刻。

  如古田会议前,红四军中存在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官兵有走州过府、打一仗就走、到城市去享受生活的倾向,而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因此,一些对联、俗语,很能反映这一时期红四军的状况。如:

  “天将晚矣君何往?鸡既鸣兮我不留。”开国上将萧克在他的《伟大的建军纲领》《古田会议的回忆与思考》两文中,均引用这副对联,大意是天快要黑了,你要去哪里?等到鸡叫了我就不留你了。这是贴在旅店客栈那种可以打尖住店的店铺的对联。用这副对联讥讽红四军中存在的走州过府,招兵买马,打了就走,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像住伙铺一样,不重视做群众工作、建立根据地的急功近利的流寇思想,十分贴切。

  “卖狗皮膏药”“五皮主义”。这是红四军初创时期一些行伍出身的军人看不起政工干部甚至戏谑的称谓。开国大将粟裕在《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一文中,专门提及这两句俗语并做了解析。“卖狗皮膏药”,比喻说得很动听,实际上在骗人。在一些人看来,部队就是打仗的,政工干部是务虚的,只是摆摆样子、卖嘴皮子、卖狗皮膏药的。还称“做工作是五皮主义”,“五皮”指皮靴、皮带、皮鞭、皮包、皮手套,本是北伐军军官的新型装束,区别于北洋军阀的长筒大靴、蹒跚裤脚的装束,当时却成为军队中讽刺干部的代名词。

  古田会议前,红四军中存在打骂士兵、体罚士兵的军阀主义残余,一些民间俗语也能反映当时的情状。如:

  “兵是城隍庙里的鼓,三天不打就有灰。”说的就是旧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体罚士兵、枪毙逃兵现象的托词。开国中将韩伟在他的《难忘的闽西》一文中引用了这句俗语,指出“那时逃兵日增,军阀主义作风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古田会议后,干部认识到战士不是城隍庙里的鼓,而是阶级兄弟;军阀主义作风不铲除,势必严重影响了红军的巩固。接着制订了坚决废除肉刑和枪毙逃兵的相应措施,受到士兵的热烈赞扬。之后,不但开小差的越来越少,就连过去逃跑回家的一些战士还带着一部分青年来参加红军。事实教育了干部:参加红军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强迫命令的。”

  红四军在转战赣南途中,多次遭到敌人偷袭。如何化险为夷,红四军按照总结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避敌锋芒,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取得胜利。回忆文章中引用的典故如:

  “人衔枚、马卸鞍”。也作“钳马衔枚”,典出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宜选敢悍数千,骛行潜掩,偃旗裹甲,钳马衔枚。” 钳马:用器具夹住马嘴;枚:形似筷子的棍子。原指古代行军时,军士嘴里含着像筷子似的棍子中欧体育kok网址,马的嘴用器具夹住,或者说卸掉马鞍,以防止行军过程中人马发出响声,比喻军事行动非常隐秘。1929年1月24日红四军转移到广东南雄乌迳时,南雄县委派出侦察小组获悉,粤赣军兵分二路向红四军驻地逼近。开国中将欧阳毅在《中央苏区火红岁月》一文中回忆道,“此时部队刚刚在一个树林子里休息下来,正要张罗晚饭,深夜十二时许,突然接到地方上一个党支部(南雄县委)派人送来的情报,说敌人已经逼上来了,准备在拂晓前消灭我们。得到这个消息后,朱毛决定连夜转移。并由送信的人带路,部队分多路纵队出发了。为了不使敌人发觉,要求部队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人衔枚,马卸鞍。队伍静悄悄地行进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很快脱离了险境。次日早晨,敌人找到了我们昨夜休息的地方,扑了一个空。”2月9日正值农历除夕,红四军抵达瑞金以北30公里的大柏地,为了打击一路追击的刘士毅部,红四军决定利用大柏地一条长长的狭谷弯曲着向前延伸的地利优势,对尾追而来的敌人形成夹击之势,便命令红四军主力28团、31团隐蔽在大柏地两侧的山上,“人衔枚,马卸鞍”,部队不发出响声,11日在大柏地打了一个歼灭战,歼灭刘士毅部两个团800多人,缴获近千,成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典出《诗经·小雅·棠棣》。阋:争吵;墙:门屏。大意是: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这句线月红四军党的“七大”时的情景十分恰切,红四军内部对党的领导和军队建设这一重大原则问题有过争论,但当敌人对闽西根据地发动闽粤赣“三省会剿”时,却异常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即红四军一、四纵队留在闽西根据地,朱德率二、三纵队出击闽中,打垮敌人的会剿。开国上将萧克在《关于红四军党的“七大”》一文中回忆道,“‘七大’达到了停止党内争论,增强团结,以便分兵发动群众,扩大苏区,并为打破敌人的‘会剿’做准备。真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概。”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中国红军是一个执行的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以至于建立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因此,要求全军指战员不但要打仗,还要做工作,只有明了道理,才能担负起宣传群众的重任,而不是相反。关于加强部队工作,引用的典故如: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出《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昏昏:糊涂。昭昭:明白。多指自己糊涂的认识,想去开导和教育别人,使别人明白。这一俗语,强调了红四军开展工作必须使自己先明白道理再使人明白的重要性。萧克将军在《朱毛红军中的农民军》一文回忆道,“军事指挥员主要做军事工作,但作为党员,也要关心和工作,参加工作,妥善调整军政关系。也就是说,也要明了道理。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勤,就是不懒散,对军营事务,如起居饮食、武器保管、训练教育,包括自己的学习修养,都要认真从事。”

  “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这副对联是“红军官兵平等”“红军不打士兵”的真实写照。粟裕大将在他的《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一文中回忆道,井冈山时期生活艰苦,官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朱军长、毛委员和大家一起从山下往山上挑粮,于是有“朱德记”扁担的佳话。“中央苏区建立起来了,条件好一些了,筹款筹得多了,有时还可以发零用钱,多时每人一次可发四五元,大家可以剃头,买牙刷、买肥皂了。而且还找机会改善一下生活,在江西地区就买鸡子吃,到福建地区时还可以买到罐头吃。但更多的情况是连续几个月不发钱。生活虽然苦,但从朱军长、毛委员起,吃的、穿的、用的都一样。大家知道,旧军队常常有闹饷的事,而我们的部队,因为官兵一个样,从来没有闹饷的,也不怨恨谁。”

搜索